美高级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多种对华关税方案

不再犹豫
接下来如果中方放松部分反制性关税措施,相当于把球又踢给了特朗普。需要特朗普展现出诚意(大幅削减关税),才能开启谈判,不然即使145%关税减半,也没什么意义。直到美方愿意将关税削减到可谈判的水平,中方才愿意谈判。对特朗普而言,本周的态度缓和是其支持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一种方式。随着这些市场的危机缓解,以及美联储开始安抚市场,特朗普也降低了立即谈判的必要性。所以气氛只是战术性缓和,而不是对达成全面协议的真正推进。在感受到真正的痛苦前,双方都不会轻易进入全面谈判。今后会有更多“调剂式的缓和”,但若无重大关税实质让步,不要指望很快能达成全面贸易协议

晨曦
特朗普当初宣布对全球各地加关税,对中国的关税加到一个不可想象的高度,本来就是一种拍脑袋的行为,或许在他的预料中,中国会马上前来跟他协商降关税。没想到现在中国不为所动,美国却一再释放已经“软和”的态度。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自己明白这样的关税水平不可持续,但是中国不肯来协商,自己骑虎难下,长此以往,美国消费市场的物价可能会贵到无可复加,估计大家都像我一样好奇,好奇这场僵局要怎么收场。

柏文喜
关税博弈的僵局与出路:评中美贸易战的战略对峙与战术缓和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经历了多轮升级与反复,而2025年的最新博弈更是将双方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峙高度。特朗普政府近期释放的“缓和信号”——如考虑将部分对华关税从145%降至50%-65%的“分级方案”——看似是战术性让步,实则暴露了美国在关税战中的战略被动。中国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立场,始终将取消单边关税作为谈判前提,使得特朗普政府陷入“加税易、减税难”的骑虎难下之境。这场僵局的本质是双方对贸易规则主导权的争夺,而其出路则取决于美国能否从“关税武器化”的迷思中清醒,接受平等对话的现实。
一、关税战的升级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失灵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始终带有强烈的“交易艺术”色彩,即通过不断加码施压迫使对手让步。2025年4月,美国将对华关税从34%骤增至125%,叠加此前关税后实际税率高达145%,覆盖电子、汽车、医疗器械等关键行业。这种“不可想象的高度”,原本是特朗普试图复制其2018年“速胜”策略的体现:通过制造经济恐慌,迫使中国在科技竞争、供应链转移等结构性问题上妥协。然而,与2018年不同的是,中国此次采取了更为系统化的反制与防御措施:
1. 对等反制与精准打击:中国同步将美国商品关税提高至84%-125%,并重点针对美国农业州(大豆、玉米)和摇摆州(汽车零部件),直接冲击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例如,中国迅速转向巴西采购大豆,仅在4月初一周内便签署240万吨订单,削弱了美国农产品的议价能力。
2. 供应链韧性建设: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合作,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署数十项供应链合作协议,构建规避美国关税的转口贸易网络。半导体等行业则通过“原产地规则”调整和国产替代(如麒麟芯片)降低对美依赖。
3. 国际法律与舆论战线:中国通过WTO起诉美国违规关税,并发布《中美经贸关系中方立场》白皮书,驳斥“不公平贸易”指控,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也对美国钢铝关税实施报复,进一步孤立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
这些措施使得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未能重现2018年的效果,反而让美国自身承受了滞胀风险、产业链成本激增和政治盟友流失的三重反噬。
二、美国的战略困境:高关税的不可持续性与国内反噬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频释放“考虑大幅削减关税”的信号,表面上是为“缓解全球贸易紧张”,实则是美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接近阈值的体现。关税战的成本正以三种形式向美国国内传导:
1. 企业成本与消费者负担:据穆迪公司研究,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90%成本由美方承担。2025年4月的145%关税导致电子产品、服装、汽车等商品价格飙升:iPhone涨价超350美元,汽车均价或涨7600美元,服装价格涨幅达32.7%。宝洁、百事等企业因成本压力下调盈利预期,而特斯拉、苹果等科技巨头市值单日蒸发2800亿美元,迫使特朗普不得不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关税。
2. 供应链中断与通胀压力: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承认,关税战推高了本土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半导体等行业因中国稀土和材料出口管制面临生产瓶颈,而农业州因对华出口萎缩导致库存积压。摩根大通预测,若关税持续,美国GDP增速可能跌至-0.3%。
3. 内部政治分歧: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关税政策存在尖锐矛盾。前商务官员预测“2025年下半年可能取消关税”,而现任团队则坚持强硬立场。12个州已就关税政策起诉联邦政府,共和党传统票仓的农业和制造业群体也因利益受损而施压。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缓和表态”更多是危机缓解的权宜之计。他在4月22日称“不会对中国强硬”,次日又通过《华尔街日报》放风“分级征税”,这种反复无常的“预期管理”旨在安抚市场,而非实质性推进谈判。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美方若真想对话,就应“停止威胁讹诈”,而非一边喊谈判,一边维持高关税的杠杆。
三、中方的战略定力与谈判逻辑
中国的应对策略体现了柏文喜老师所强调的“底线思维”与“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其核心逻辑是:
1. 关税取消是谈判前提,而非谈判结果。中方明确表示,美国必须先取消单边关税以“展现诚意”,否则任何谈判都将沦为美方继续施压的平台。这一立场彻底颠覆了特朗普“加税—谈判—部分减税”的交易模式。
2. 内循环与多元化缓冲外部冲击。中国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政策扩大内需,消费对GDP贡献率已达76.2%。同时,RCEP和“一带一路”成为贸易多元化支点,2024年中美贸易额逆势增长3.7%至6882.8亿美元,说明中国对美市场依赖度正在降低。
3. “持久战”心理优势。中方清楚美国高关税的政治不可持续性。历史上,美国对日关税战在1985年以《广场协议》收场,但日本因安全依赖美国而被迫让步;而中国在主权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使其能承受更长周期的压力。
四、僵局如何破局?可能的场景与长期影响
当前的“战术缓和”难以根本性破局,但以下几种路径值得关注:
1. 美方实质性减税:若特朗普将关税降至50%以下,或接受“分阶段取消”方案,中方可能以部分反制措施调整作为回应。但美方需警惕“分级方案”中保留100%战略产业关税的陷阱,这可能被中方视为变相施压。
2. 第三方协调介入:欧盟、东盟或WTO可能成为中间人。例如,欧盟已对美钢铝加征报复性关税,若其促成多边框架下的妥协,或能打破双边僵局。
3. 美国国内政治转向:2025年企业界的集体抗议(如AT&T、波音等警告关税损害)可能迫使特朗普让步。但若他坚持将关税作为选举工具,僵局或延续至大选后。
无论何种路径,这场博弈已证明单边关税无法撼动中国的产业体系,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正如《国会山报》所言,对华关税战“在经济、政治和法律上都失败了”。长远来看,美国需接受一个基本事实: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霸权逻辑终将被平等共赢的规则取代。而对中国而言,这场对峙既是压力测试,也是重构国际贸易话语权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