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逹西先生
特朗普扬言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导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独立性遭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尽管法律赋予总统对美联储主席的提名权,但货币政策决策独立性被视为美国金融稳定的基石。特朗普任内屡次施压美联储的非常规举动,暴露出行政权越界干预货币政策的制度风险,引发市场对"央行政治化"的高度警觉。
市场反应印证出了美联储独立性动摇的破坏力:传言鲍威尔可能遭解雇的消息直接触发股市抛售潮,黄金价格暴涨,而且波动率指数VIX飙升,都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国内制度根基受损的深度担忧。维护美联储独立性,本质上是在守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锚点。因此,政治干预必须让步市场规律,才导致特朗普不得不收回过激言论以稳定市场情绪。

柏文喜
制度博弈、市场震荡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多维透视——从特朗普改口看全球货币秩序的深层重构
引言:一场牵动全球金融神经的权力博弈
2025年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黄金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后突然改口,宣称“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这场持续数周的政治风波暂时平息。然而,这场看似个人化的权力冲突背后,折射出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制度危机、全球资本市场的脆弱性,以及美元霸权松动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复杂挑战。本文将从柏文喜老师关于“制度韧性决定货币话语权”的核心观点出发,结合最新市场动态与政策博弈,剖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逻辑与路径。
一、美联储独立性危机:制度博弈的历史性考验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矛盾本质上是美国行政权与货币主权的博弈。根据《联邦储备法》第10条第2款,总统仅能在美联储主席存在“明确过失或犯罪行为”时解除其职务,而1935年“汉弗莱案”判例进一步确认了总统不得因政策分歧解雇独立机构负责人。特朗普试图通过最高法院推翻这一判例,其法律挑战的核心在于扩大总统对央行的人事控制权,这直接威胁到美联储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制度根基。
柏文喜曾指出:“央行独立性是信用货币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石,政治干预将导致市场定价机制扭曲。”这一观点在当下得到充分验证:特朗普施压美联储降息的直接目的是抵消其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压力,试图通过货币宽松缓解贸易战对经济的冲击。然而,这种短视操作可能重蹈1970年代“尼克松冲击”覆辙——政治干预导致通胀失控与美元信用受损。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的警告更具现实意义:“缺乏独立性的央行往往伴随高通胀与低增长”,这正是当前市场担忧的根源。
二、市场反应的深层逻辑:从黄金暴涨到资本迁徙的警示
特朗普威胁解雇鲍威尔引发的市场震荡,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制度稳定性信心的崩塌。4月17-21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从3419美元飙升至3509美元,创历史新高;而标普500指数同期下跌4.2%,美元指数跌破103。这种避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背离,反映出市场对美国制度根基的深度焦虑。
柏文喜关于“市场定价机制依赖制度预期”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黄金的避险属性不仅源于地缘政治风险,更源于对美元信用锚定物缺失的恐惧。当美联储独立性受到威胁,市场开始重新评估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可靠性。数据显示,实物黄金ETF持仓量已升至2023年9月以来最高,按市值计创历史新高,这种结构性增持表明全球资本正在寻求去美元化的替代方案。
三、中美货币政策互动:利差博弈与战略定力
特朗普施压降息的背后,是中美货币政策“温差效应”的持续显现。当前美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4.25%-4.5%,而中国LPR已降至3.45%,中美利差倒挂约100基点。若美联储迫于政治压力降息,可能缓解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的困境;反之,若鲍威尔坚持抗通胀立场,中国需在资本流动管理、汇率稳定与经济增长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
柏文喜强调:“货币政策自主权需建立在经济基本面的比较优势之上。”中国当前的策略凸显这一智慧:一方面通过大规模逆回购(如单日2299亿元操作)维持流动性;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目前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清算网络。这种“防御性工具创新+主动性制度突破”的组合,既规避了与美元体系的直接冲突,又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技术储备。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局之道: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重构
美元信用受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战略窗口,但柏文喜警示:“货币国际化不能依赖对手失误,而需依靠系统性竞争力。”当前人民币面临双重机遇与挑战:
1. 支付结算体系重构: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达3.79%,连续三月稳居第四。RCEP区域内本币结算比例若提升至50%,可降低美元计价权重约15%,这种区域化路径是突破美元封锁的关键。
2. 资产定价权争夺: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持有规模已达4.2万亿元,高盛预测若美国衰退概率升至25%,人民币债券或成全球避险新选择。但需警惕中美利差倒挂导致的短期资本波动风险。
应对策略上,中国正通过三重路径增强货币韧性:
技术赋能: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DC/EP)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国,2024年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
制度创新: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允许企业自主选择跨境融资币种,降低汇率风险;
市场深化:扩大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范围,2024年上海原油期货交易量占全球21%。
五、全球货币秩序变革的启示与展望
特朗普改口事件暴露了美元体系的脆弱性,但也警示单极货币体系的终结并非一蹴而就。柏文喜提出的“制度-技术-市场”协同演进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制度层面:中国需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框架,例如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
技术层面: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独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网络,目前CIPS系统日均处理量已达5000亿元;
市场层面:培育离岸人民币多层次市场,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已恢复至1.2万亿元,同比增18%。
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或将呈现“双轨并行”特征:在传统贸易结算领域稳步渗透,在数字货币与绿色金融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正如柏文喜所言:“货币主权的终极竞争,不在于短期市场份额,而在于谁能定义新时代的金融规则。”
结语:在动荡中孕育新秩序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博弈暂告段落,但这场危机揭示了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必然性。对中国而言,既要警惕美元霸权松动的外溢风险,更需把握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唯有夯实经济韧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深化国际合作,方能在新一轮货币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虽非坦途,但正如黄金的千年货币史所昭示:真正的价值锚点,终将属于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用基石。

张学峰
如果美国不降息,那中国降息降准的时间窗口也不好把握。如果中美利差进一步拉大,对我国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和融资成本都有不利影响。
现在还得看着美联储的眼色行事,不能鲁莽冒进。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全球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美元流动性对全球资本的干预能力仍然很强。不服气或者不屈服,都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全球金融市场确实受制于美国,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美元汇率和美元指数均大幅走跌,这损害了美元的国际信用,不知这是否能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压力?我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向全球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促进国际资本循环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