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选择赴美上市,如何看待?

柏文喜
霸王茶姬赴美IPO:新茶饮的资本突围与全球化野望
引言:从云南街头到华尔街的“东方茶”革命
2025年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一纸备案通知书,将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推至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这家创立仅8年的企业拟发行不超过6473万股普通股,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或将成为继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后的“新茶饮第五股”。从昆明首店到全球6000家门店,从年销售额108亿到喊出“超越星巴克中国”的豪言,霸王茶姬的资本化进程不仅是一场财富盛宴,更折射出中国新茶饮行业从内卷到全球化突围的战略转向。
一、资本加持下的狂飙:从区域品牌到全球巨头的跃迁
霸王茶姬的崛起,是资本与商业模式共振的经典案例。
1. 融资图谱与扩张逻辑
自2017年成立以来,霸王茶姬先后完成两轮关键融资:A轮由XVC和复星集团联合领投,B轮由琮碧秋实领投,XVC、复星集团等跟投,累计融资超3亿元。资本的注入直接催化了其扩张速度——2023年新增门店超2300家,相当于此前五年总量的三倍;至2024年底,全球门店突破6000家,会员数达1.78亿,核心产品“伯牙绝弦”累计销量突破6亿杯。这种“资本驱动开店—规模提升估值—再融资加速扩张”的循环,已成为新茶饮行业的典型增长范式。
2. 财务数据的“造富神话”
创始人张俊杰披露的业绩显示,2023年GMV达108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即实现58亿元,全年目标剑指200亿元。若以单店月均销售额48.3万元计算,其单店盈利能力已超过星巴克中国(2023年单店月销售额约35万元)。这种高坪效模式,为其赴美上市提供了关键估值支撑。
二、美股上市的深层逻辑:全球化战略与资本协同效应
选择美股而非港股,体现了霸王茶姬对全球化野心的精准布局。
1. 美国市场的战略支点作用
早在2024年底,霸王茶姬便宣布将于2025年春季进军美国,首批门店落户加州尔湾和洛杉矶,并设立美国总部,由原马来西亚业务负责人Jack Chong掌舵。这一决策与美国现制茶饮市场的两大趋势紧密相关:
- 需求升级:2023年美国茶饮市场规模达26亿美元,但主流产品仍以植脂末奶茶为主,健康化、品质化需求缺口明显;
- 文化红利:美国消费者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升温,其“原叶鲜奶茶+国风美学”的定位恰好填补市场空白。
2. 资本市场的双向赋能
美股上市对霸王茶姬具有三重意义:
- 融资规模优势:相较于港股,美股对新消费品牌的估值更高(参考蜜雪冰城港股市值1296亿港元,而星巴克美股市值达9856亿港元);
- 品牌溢价效应:纳斯达克的全球曝光度有助于强化“东方茶文化符号”的定位,为海外拓店引流;
- 供应链升级:募资可用于建设北美本地化供应链,破解原料进口成本高、认证复杂的难题。
三、新茶饮内卷下的破局之道:差异化竞争与护城河构建
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霸王茶姬的突围策略值得深究。
1. 产品力:从“奶茶”到“茶文化载体”的升维
与蜜雪冰城的“极致性价比”、喜茶的“灵感之茶”不同,霸王茶姬以“原叶鲜奶茶”为核心,通过三大差异化构建壁垒:
- 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自动化制茶设备,实现茶汤温度、萃取时间的精准控制,确保口感稳定性;
- 文化叙事:联手故宫博物院打造非遗IP,将“伯牙绝弦”“寻香山茶”等产品赋予文化内涵,形成情感溢价;
- 健康标签:主打0植脂末、0反式脂肪酸,契合北美市场健康化趋势。
2. 全球化中的本土化悖论
尽管前景广阔,但美国市场的挑战不容忽视:
- 供应链成本:若核心原料(如特定茶叶品种)依赖进口,单店物料成本可能比国内高30%;
- 消费习惯差异:美国消费者偏好高甜度、高冰量饮品,需调整配方平衡本土化与品牌调性;
- 竞争白热化:当地已有6635家奶茶店,且CoCo、快乐柠檬等华裔品牌已建立先发优势。
四、隐忧与挑战: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资本市场的追捧之下,霸王茶姬仍需直面多重风险。
1. 增长可持续性之问
- 门店密度临界点:国内茶饮市场每万人拥有茶饮店数已达1.2家,部分城市出现“一条街五家奶茶店”的过度竞争;
- 品类单一风险:过度依赖奶茶品类(占总营收85%),在咖啡、烘焙等跨界冲击下抗风险能力较弱。
2. 治理能力与创始人依赖
张俊杰“超越星巴克”的豪言彰显野心,但也暴露治理隐患:
- 决策集中化:创始团队持股超60%,易陷入“一言堂”陷阱;
- 国际化人才缺口:美国团队仅20余人,难以支撑复杂跨国运营。
3. ESG拷问
- 环保争议:一次性杯具年消耗量超10亿个,与全球减塑趋势相悖;
- 劳工权益:高速扩张下加盟商管理松散,多地曝出员工超时工作投诉。
五、未来图景:从“中国爆款”到“全球符号”的跃迁路径
若要真正实现“超越星巴克”的愿景,霸王茶姬需完成两重蜕变:
1. 供应链的全球化重构
- 本土化生产:在北美建设中央厨房,降低物流与关税成本;
- 数字化赋能:借鉴蜜雪冰城的“雪王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球库存实时调度。
2. 品牌价值的文化输出
- IP矩阵延伸:开发茶具、茶礼盒等衍生品,打造生活方式品牌;
- 跨界联名:复制甜啦啦与《滤镜》的合作模式,借势影视IP渗透年轻群体。
六、行业坐标系下的定位:从“挑战者”到“领跑者”的跃升
霸王茶姬的崛起,不仅体现在门店数量和GMV的激增,更在于其在新茶饮行业格局中的位次变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前五名为蜜雪冰城(440亿元)、古茗(192亿元)、茶百道(169亿元)、沪上阿姨(104亿元)、喜茶(90亿元),而霸王茶姬以108亿元GMV超越喜茶,与沪上阿姨并列第四。这一成绩背后,是其“平价+文化溢价”策略的成功:
- 价格带卡位:主力产品定价15-20元,介于蜜雪冰城(10元以下)与奈雪的茶(25元以上)之间,精准覆盖大众消费升级需求;
- 效率制胜:60%的毛利率(行业平均约50%)支撑快速扩张,通过供应链标准化(如“伯牙绝弦”占销售额45%)实现规模效应。
然而,这一地位并不稳固。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构筑的万店壁垒(全球门店超3.6万家),以及喜茶通过开放加盟实现的渠道下沉(2024年加盟店占比超60%),都在挤压霸王茶姬的生存空间。新茶饮市场已形成“金字塔”结构:塔基为蜜雪冰城(市占率17.8%),塔腰为古茗、茶百道(合计14.6%),塔尖为霸王茶姬、喜茶(合计约7.4%)。要突破这一格局,需重构竞争逻辑。
七、资本市场的双重镜像:蜜雪冰城的启示与星巴克的阴影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后市值冲高至1296亿港元(约166亿美元),成为新茶饮市值标杆。这一表现对霸王茶姬具有双重启示:
1. 估值逻辑的参照系
蜜雪冰城市盈率(TTM)达48倍,远高于星巴克的26倍,反映资本市场对高增长赛道的溢价。若霸王茶姬以2-3亿美元募资规模、30亿美元估值上市(传闻投后估值),其市销率(P/S)约为0.15倍(以2024年GMV 200亿元计),显著低于蜜雪冰城的0.38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2. 全球化路径的对比
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超3000家,但主要集中于东南亚,而霸王茶姬选择直接进军北美市场。这种“高举高打”策略风险更高:美国现制茶饮门店密度已达每万人1.5家,且本土品牌Boba Guys、连锁品牌CoCo都可已占据先发优势。若无法复制“东方茶文化符号”的叙事,可能陷入“高投入低回报”陷阱。
更深的阴影来自星巴克。尽管张俊杰宣称“中国销售额超越星巴克(中国)”,但星巴克2023年中国营收达37亿美元(约267亿元),仍是霸王茶姬的两倍有余。且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和会员体系(中国活跃会员超2000万)构建的护城河,远非单纯GMV可比拟。
八、供应链的全球化悖论:成本与本土化的拉锯战
霸王茶姬的北美拓展计划,暴露出现制茶饮全球化的核心矛盾:
- 原料成本激增:咖啡豆价格2024年涨幅超70%(阿拉比卡期货价达430美分/磅),虽以茶饮为主,但奶制品、糖等辅料价格同步上涨,美国门店物料成本或比国内高30%;
- 认证壁垒:北美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的监管严于东南亚,需重建符合FDA标准的供应链;
- 本土化困境:美国消费者偏好高甜度饮品(糖分添加量通常比国内高20%),但调整配方可能稀释“健康茶饮”定位。
为此,霸王茶姬采取“双轨策略”:
1. 生产端:在云南建设自有茶园(已签约5万亩),通过“产地直采”控制成本;
2. 配送端:与顺丰合作搭建跨国冷链,将核心原料(如特定茶叶品种)从中国直供海外门店。这一模式能否抵御地缘政治风险(如中美关税波动),仍是未知数。
九、ESG拷问:增长狂飙下的责任赤字
与星巴克在云南累计捐赠超6000万元、推动非遗传承的举措相比,霸王茶姬的ESG表现显露出明显短板:
- 环境责任:年消耗10亿个一次性杯具,仅30%使用可降解材料,远低于奈雪的茶(100% PLA杯);
- 劳工权益:加盟商被曝出“996”工作制(早9点至晚9点、月休2天),2024年劳动争议案件达23起;
- 治理缺陷:董事会无独立ESG委员会,环境和社会风险未被纳入高管考核指标。
这些短板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暗礁”。MSCI ESG评级中,餐饮企业若未披露减塑目标和供应链劳工标准,评级通常不超过CCC级(当前霸王茶姬未获评级)。在ESG投资占比超40%的美股市场,这或将影响机构投资者的配置意愿。
十、未来之战:从“规模神话”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若要真正实现“超越星巴克”的愿景,霸王茶姬需完成三重跃迁:
1. 产品矩阵的重构
- 品类拓展:借鉴蜜雪冰城的“茶饮+冰淇淋+咖啡”组合,开发适配北美市场的咖啡茶饮(如茶拿铁);
- 技术赋能:引入AI制茶设备(如智能调饮机器人),解决海外人力成本高企问题。
2. 文化叙事的升级
- IP生态化: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联名,将“伯牙绝弦”从单品升维为文化符号;
- 场景革命:在北美旗舰店引入茶道表演、汉服体验,打造“茶文化沉浸空间”。
3.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独立监督:引入具有国际履历的独立董事(如星巴克前COO John Culver),建立ESG委员会;
- 数据透明:仿效蜜雪冰城发布年度供应链责任报告,披露碳足迹和劳工权益保障进展。
结语:新茶饮的“诸神黄昏”与“黄金时代”
霸王茶姬的赴美IPO,恰逢新茶饮行业的转折时刻:一边是蜜雪冰城市值冲高、星巴克加码公益塑造品牌护城河,另一边是咖啡原料价格暴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既是中式茶饮全球化野心的绽放,也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终极考验。当张俊杰以“超越星巴克”的豪言叩响纽交所大门时,他或许正在书写一个关于东方茶饮的资本寓言——但唯有将规模神话转化为价值创造,才能让这个寓言免于沦为泡沫幻影。

万关山
最近这几年崛起的几个新茶饮品牌,到现在为止陆续都在上市,前不久蜜雪冰城刚刚在香港上市,现在霸王茶姬也要上市。但是跟蜜雪冰城不同的是,霸王茶姬将上市地点定在了美国。自滴滴之后,虽然中美之间现在有了审计方面的合作,但是企业还是对赴美上市十分谨慎。尤其是现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愈发复杂,关税和贸易战局势紧张。这个关键时间赴美上市,对霸王茶姬来讲确实是一种挑战。

马来亚
上市,套现,离场
发币,套现,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