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表示近期保持原政策不变,释放什么信号?

王衍行
鲍威尔表达了清晰且言简意赅的信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二在国会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证词陈述,他向国会传递了一条简单明了的信息:由于美国经济表现良好,美联储不必急于决定何时以及是否需要降息。鲍威尔对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成员们表示:“美国经济目前状态很好。我们希望在遏制通胀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我们认为目前的政策利率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我们认为没有理由急于进一步降息。”
保持利率不变的两个因素:一是价格在年初几乎没有下行势头的迹象;二是健康的就业增长提振了经济。
影响降息的两大重要条件:一是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计划的进一步细节;二是降低通胀的更多进展。
我认为,美国的新一轮重大的通胀已经蓄势待发且不可逆转了。当前,美联储已经拥有调控新一轮重大通胀的B计划,但特朗普政府手中没有抑制美国重大通胀的“金钥匙”。

顾乐天
从去年开始,美联储的政策出现了转向,由加息转向了降息的节奏。但是今年情况可能跟去年不一样了。今年特朗普又一次上台,上台之后就开始紧锣密鼓推出针对各个行业的关税政策,关税政策的推出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原材料价格,美国物价估计短时间内是降不下来了。这一点从最近的美国失业率和消费数据上都能看出来。在现在局势未明的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不变,这确实是个比较谨慎的决定。

财谜猫头鹰
美联储暂缓降息释放两大信号:抗通胀仍是首要任务,核心PCE等指标未达预期前,政策转向缺乏数据支撑;经济软着陆信心增强,就业与消费的韧性降低了短期刺激必要性。此举实为“以静制动”,既防止过早宽松引发通胀反复,又为后续政策保留灵活空间。市场需警惕流动性拐点延后带来的估值修正压力。

柏文喜
美联储政策“按兵不动”的信号:一场与通胀的持久战和权力博弈的暗流
2025年2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以“美国经济目前状态很好”为核心基调,明确释放了短期内不急于降息的信号。这一表态看似是对当前经济数据的理性回应,实则折射出美联储在复杂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多重考量:既要应对顽固的通胀压力,又要平衡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同时维护自身独立性。这一政策立场的背后,是美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深化,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角力的暗潮涌动。
一、维持利率不变的逻辑:通胀黏性与就业市场的双面夹击
美联储选择暂停降息周期的核心依据,在于两大经济指标的双重压力:通胀的黏性超预期与劳动力市场的持续强劲。2024年12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9%,环比增长0.4%,核心通胀虽略有回落但仍高于2%目标。鲍威尔在1月30日的发布会上坦言,美联储对通胀目标的承诺未变,但“实现目标的路径需要耐心”。这一表态表明,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忧已从“短期波动”转向“长期黏性”的风险评估。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一步削弱了降息的紧迫性。2024年12月非农就业激增25.6万人,失业率降至4.1%,工资同比涨幅稳定在3.9%。鲍威尔在听证会上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强劲“不构成通胀压力来源”,但这一结论与美联储内部的分歧形成微妙对比——部分官员担心,薪资增长可能通过推高消费需求,间接加剧物价上涨。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美联储在数据解读上的谨慎:既要避免过早降息导致通胀反弹,又需防止过度紧缩冲击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政策声明的措辞调整暗含深意。相较于2024年12月“通胀朝目标取得进展”的表述,2025年1月决议改为“通胀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并删除了关于“进展”的措辞。这种语言上的“技术性修正”被鲍威尔称为“清理性调整”,实则透露出对通胀形势的重新评估——美联储正从“通胀下行趋势确认”转向“通胀中枢上移可能”的警惕。
二、特朗普政策的“灰犀牛”:关税与移民政策的通胀螺旋
如果说经济数据是美联储决策的显性变量,那么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则构成扰动预期的“灰犀牛”。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关税加征、移民驱逐等政策已实质改变市场对通胀路径的预判。关税的直接成本转嫁效应与劳动力供给收缩引发的工资-物价螺旋,成为美联储不得不面对的“政策逆风”。
以关税政策为例,特朗普政府计划对进口商品加征10%-25%的关税,据估算可能直接推高核心CPI约0.5个百分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关税引发的供应链重构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这种结构性成本上升难以通过货币政策快速消化。与此同时,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的政策预计将减少约200万劳动力供给,加剧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用工短缺,进一步推高薪资水平。美联储经济学家内部模型显示,劳动力市场每收紧1个百分点,核心PCE通胀将上升0.2-0.3个百分点。
面对这些政策冲击,鲍威尔在听证会上采取“战略模糊”策略:一方面承认“关税可能推升通胀”,另一方面强调“评估具体影响为时过早”。这种表态实则为美联储预留政策弹性——既避免与政府正面冲突,又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转向埋下伏笔。但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CME利率期货显示,投资者已将2025年降息预期从年初的两次下调至一次,甚至开始定价“加息重启”的风险。
三、美联储的“B计划”:政策工具箱的重构与独立性保卫战
在用户提出的“美联储拥有调控新一轮通胀的B计划”观点中,隐含着一个关键问题:当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受制于政治压力与经济结构矛盾时,美联储如何构建新的防线?从近期动向看,这一“B计划”包含三个维度:
1. 利率路径的弹性管理:鲍威尔多次强调当前利率“高于中性水平”,暗示存在进一步加息空间。尽管市场普遍认为加息概率较低,但美联储通过“预期管理”维持威慑力。例如,1月决议中新增“关注双重任务的双面风险”表述,即为应对通胀反弹预留政策接口。
2. 资产负债表工具的再激活:在暂停降息的同时,美联储继续以每月950亿美元的速度缩表。这种“量价分离”操作既可避免利率工具过度使用,又能通过流动性回收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间接控制通胀预期。
3. 监管权力的战略防御:面对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改组金融监管机构(如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削弱美联储影响力,鲍威尔在听证会上明确表示“美联储的消费者保护工作一切照旧”。这种对监管阵地的坚守,实质是通过维护金融稳定职能,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然而,真正的“B计划”核心在于制度独立性的捍卫。特朗普近期呼吁“审计美联储”并试图干预利率决策,鲍威尔则强硬回应“法律不允许总统撤换理事”。这种角力不仅关乎短期政策选择,更涉及央行独立性的制度存续。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央行屈从于政治压力实施非理性宽松,往往导致通胀失控(如1970年代滞胀)。因此,当前美联储的“按兵不动”,本质上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宣誓。
四、市场与政策的错位:新一轮通胀周期的可能性评估
用户关于“美国新一轮重大通胀蓄势待发”的判断,需置于全球供应链重构、能源转型成本上升、人口结构老化等宏观背景下审视。短期来看,三个信号支持这一观点:
- 通胀预期的脱锚风险:纽约联储调查显示,2025年1月消费者1年期通胀预期回升至3.2%,接近2023年高点。预期一旦固化,将形成自我实现的通胀螺旋。
- 财政扩张的持续性:特朗普政府计划推出的基建法案与减税政策,可能使2025年财政赤字率突破5%,远超疫情前水平。货币化赤字压力将考验美联储的政策定力。
-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地缘政治冲突叠加能源转型投资不足,原油价格已重回90美元/桶,农产品价格受气候异常影响波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但另一方面,技术革新(AI提升生产率)、债务通缩(企业杠杆率高企)、与全球需求疲软(中国经济放缓)等因素可能抑制通胀上行空间。这种多空力量的交织,使得美联储更倾向于“观望”——用鲍威尔的话说,“等待通胀进一步降低的证据”。
五、结语:一场没有终点的货币政策马拉松
美联储的“按兵不动”,既是经济理性下的谨慎选择,也是政治博弈中的生存策略。在通胀黏性、政治干预、全球不确定性三重压力下,货币政策已从“周期调控工具”演变为“系统稳定性守卫者”。这场与通胀的持久战中,美联储的挑战不仅在于数据解读的精准性,更在于在权力博弈中守护政策自主性。当鲍威尔强调“政策已做好应对风险准备”时,其潜台词或许是:真正的风暴尚未到来,而美联储必须保留最后的政策弹药。对于市场而言,这预示着2025年将是一个波动加剧的“政策观察年”;对于普通民众,则意味着高利率环境下的生活成本压力难以快速缓解。在这场马拉松中,唯一的确定性是——没有人能轻易宣称拥有抑制通胀的“金钥匙”。

大壮汉1999
漂亮国一惯的施放烟雾弹的技量。看好黄金继续上涨~

五哥
降息的预期降低,黄金要跌了

马来亚
经济韧性认可:当前政策有效性得到确认,无需激进调整
数据驱动模式:未来行动将严格挂钩通胀、就业等核心指标
独立性重申:抵御政治压力,维护市场信心基石。
风险对冲准备:为潜在的经济波动(如贸易摩擦、地缘冲突)预留工具空间。
投资者需关注二季度通胀数据及夏末框架审查结论,这两大节点可能成为政策转向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