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与华为敲定合作,还能否翻盘?

张程
上汽集团前任董事长陈虹曾在2021年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很难接受某一家企业对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我们不会采取谁给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当时的上汽为了保持自主权和核心技术掌控,拒绝了华为提供的“黑盒”式整体解决方案。
但几年过去了之后,上汽才发现自己当年的决定可能草率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上汽自己的“灵魂”已经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轮毂”了。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汽面临着销量下滑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譬如,2024年,上汽集团的整车销量同比下滑了20.07%。
当然,上汽现任管理层积极调整战略携手华为也并不晚。上汽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带头大哥”造车经验丰富并且家底雄厚,加上华为智驾技术方案的全力支持,要弯道超车其他品牌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再犹豫
灵魂都不要了。。

柏文喜
上汽与华为敲定合作,能否逆风翻盘?——一场关于“灵魂”与“躯体”的时代博弈
一、战略转型:从“灵魂论”到“尚界”的妥协与觉醒
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抛出“灵魂论”,直言“不愿让华为成为灵魂,自己沦为躯体”,这一表态曾被视为传统车企对科技企业介入造车领域的警惕与抵抗。然而,短短四年后,上汽却主动牵手华为,以智选车模式推出全新品牌“尚界”,标志着其战略思维的颠覆性转变。这一转变背后,是上汽在行业剧变下的生存焦虑与自救尝试。
1. 销量与利润的双重压力
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20.07%,全年净利润预计仅15亿-19亿元,同比暴跌87%-90%。与此同时,比亚迪以427万辆销量取代上汽成为中国车企销量冠军,而华为智选车品牌问界则以38.9万辆的年销量成为现象级产品。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价格战的白热化,以及自主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落后,迫使上汽不得不寻求破局之道。
2. 华为的诱惑与行业趋势
华为鸿蒙智行品牌的成功(2024年累计交付44万辆)证明了智能化技术对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尤其是问界M9在50万元以上市场的统治力,以及智界R7在中端市场的快速崛起,展现了华为在品牌定位与技术整合上的精准把控。而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尝试(如智己品牌年销不足7万辆)显然未能复制这一成功,亟需外部技术赋能以重获竞争力。
3. 管理层换血与战略重构
新任总裁贾健旭提出“先求生存,再谋发展”的口号,推动上汽从组织架构到产品线的全面改革。整合荣威与飞凡品牌、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均体现了上汽试图通过“开放合作”重塑竞争力的决心。
二、“尚界”合作:双赢逻辑与市场野望
“尚界”的诞生,既是上汽与华为的互补性合作,也是双方对主流市场的一次精准卡位。这一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上汽提供制造经验与成本控制能力,华为输出智能化技术与渠道资源。
1. 智选车模式的深度绑定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HI模式(联合开发)和智选车模式(华为主导产品定义与销售)。此次合作采用最深入的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仅参与电子电气架构设计,还将主导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的整合,并通过自有渠道销售。这意味着上汽在短期内让渡了部分“灵魂”,但换取了快速切入智能化赛道的入场券。
2. 填补中端市场空白
鸿蒙智行现有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覆盖23万-100万元区间,而15万-25万元的中端市场尚存空白。“尚界”以17万-25万元的定价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既避开了与华为现有品牌的内部竞争,又精准对标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2等热门车型的价位区间。首款车型基于飞凡RC7改造,通过保留外观设计、融合华为智能技术,既能降低开发成本,又能缩短上市周期(预计2025年四季度推出)。
3. 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
消息公布后,上汽股价单日最高涨幅近8%,市值重回2200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合作的乐观预期。这种信心源于华为的技术背书与上汽的规模优势——作为中国最大车企,上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年产400万辆的制造经验,可显著降低“尚界”的边际成本,为价格下探提供空间。
三、挑战与隐忧:翻盘之路并非坦途
尽管合作前景被广泛看好,但上汽与华为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1. 品牌定位与内部竞争
华为“四界”已形成差异化定位(如问界主攻SUV、尊界对标超豪华品牌),但“尚界”若仅靠价格下探,可能面临品牌认知模糊的风险。此外,华为与广汽、长安等车企的合作若进一步扩大,可能导致资源分散与内部竞争。
2. 智能化技术下沉的难度
比亚迪近期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智驾功能向10万元级市场渗透已成趋势。尽管华为ADS 2.0系统在技术上领先,但如何在中端车型上平衡成本与性能(如传感器配置、算力平台选择),将决定“尚界”能否真正实现“科技平权”。
3. 上汽的体制惯性
作为国有车企巨头,上汽的决策流程、组织架构能否适应华为的敏捷开发模式,仍存疑问。例如,飞凡RC7项目此前因品牌整合被搁置,此次重启需克服内部资源协调的阻力。此外,智选车模式要求上汽将渠道控制权部分移交华为,可能引发传统经销商体系的反弹。
四、行业启示:智能化时代的合纵连横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自救与扩张,更折射出汽车行业的两大趋势:
1. 技术供应商的角色升级
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从“赋能者”升级为“主导者”,打破了传统Tier 1供应商的边界。这种模式下,科技企业不仅提供技术,更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用户体验设计,甚至重塑品牌价值。未来,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关系将从“采购-供应”转向“生态共建”。
2. 自主品牌的路径分化
面对合资品牌份额萎缩(2024年上汽72.9%销量依赖合资品牌),自主车企必须在“自研”与“结盟”间做出选择。上汽选择拥抱华为,而广汽则尝试与华为探索“创新模式”,反映出不同车企对技术主导权的权衡。这种分化将加速行业洗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能被边缘化。
五、结语: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上汽与华为的联手,是传统制造巨头与科技新贵的时代性握手。对前者而言,这是打破“灵魂论”桎梏、重获市场话语权的背水一战;对后者而言,这是填补中端市场空白、巩固智能化领导地位的关键落子。若“尚界”能成功撬动20万元级市场,不仅将助力上汽重返销量巅峰,更可能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标签”向“大众标配”的普及。然而,这场豪赌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理念碰撞中实现真正的“灵魂与躯体的共生”,而非沦为又一场资本炒作的昙花一现。

Jefshen25
厉害了我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