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称将对多国实行“对等关税”政策,如何解读?

王长乐
特朗普上台前大家应该就能预料到,其上台之后可能会挥舞关税大棒,搅动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果然,其一上来就在加关税。推动对等关税一直是其竞选时候拿出来吸引选民的重点,因此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确实可能对更多国家宣布对等关税。只是,现如今美国各个产业已经领略到了加关税带来的危害,美国很多产业严重依赖海外原料,关税的增加带来成本上升,物价的上涨对通胀又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柏文喜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一场全球贸易博弈的再升级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当地时间2025年2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晤时宣布,将于下周推出“对等关税”措施。这一政策宣称“适用于所有国家”,旨在通过“以牙还牙”的关税手段,迫使贸易伙伴降低对美关税壁垒,从而重塑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尽管特朗普未明确点名具体国家,但结合其过往政策倾向及近期动态,这一举措无疑将对中国、欧盟、印度、越南等主要经济体构成直接冲击,并进一步搅动全球贸易格局。
一、特朗普“对等关税”的逻辑与目标:从“三个R”到战略试探
特朗普此次提出的“对等关税”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贸易政策核心理念——“三个R”(收入、限制、互惠)的延续与升级。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指出,美国自建国以来便将关税视为实现财政收入、产业保护和谈判互惠的工具,而特朗普尤其偏好通过关税的“互惠性”重塑贸易关系。具体而言,“对等关税”包含两层意图:
1. 经济目标:通过匹配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从而扩大美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例如,欧盟对汽车征收的10%关税远高于美国的2.5%,这一差异长期被特朗普视为“不公平”的典型案例。
2. 政治考量: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期间承诺以关税替代所得税,并借此吸引蓝领选民支持。此次政策宣布恰逢其上任初期,意在巩固选民基础并试探各方反应。正如其团队此前研究的“2025项目”所规划,优先针对贸易逆差大且关税高的国家(如印度、越南、巴西),逐步扩大打击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未直接沿用此前威胁的“统一10%-20%关税”,而是转向更具灵活性的“对等”策略,既是为避免激化矛盾,也为后续谈判预留筹码。其政策本质仍是一种“极限施压”手段,试图通过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利益。
二、全球贸易格局的潜在冲击:谁是最大输家?
若“对等关税”全面实施,全球贸易体系将面临结构性挑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2%,而印度、巴西、越南分别为12%、6.7%、5.1%,欧盟为2.7%。这意味着,高关税国家可能首当其冲:
1. 欧盟:汽车产业或成焦点。欧盟对美汽车出口依赖度较高,若美国将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与欧盟对等的10%,德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将面临出口成本激增的压力。
2. 印度:作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印度的高关税(如电子产品和农产品)可能触发美方报复性加税,冲击其信息技术服务和制药出口。
3. 东南亚国家:越南和泰国因在电子产品、纺织品领域对美顺差显著,且存在关税差异,可能被列为“次级目标”。此外,越南近期因半导体产业崛起引发美方警惕,进一步加剧其风险。
然而,这一政策也可能反噬美国经济。美国企业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现状难以短期改变,例如40%的炼油原油依赖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关税成本将直接推高国内能源价格,加剧通胀压力。民主党参议员舒默直言,此类政策是“历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
三、中国的反制与战略定力:从精准打击到多边博弈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攻势,中国已展现出成熟的应对机制。在2月4日美方对华加征10%关税生效当日,中方同步推出五大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原油、农业机械加征10%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并将两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精准性与对称性:中方选择打击美国优势产业(如能源和高端制造),而非全面加税。例如,中国自美进口煤炭占美国出口总量的12.8%,加税将直接冲击美国能源企业的中国市场布局。
2. 多边主义立场:与美方“一刀切”政策不同,中国通过世贸组织诉讼和出口管制等组合手段,既维护自身利益,又避免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正如学者应品广所言,中方反制“顾全大局”,体现了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捍卫。
3. 动态调整空间:中国明确表示将根据美方后续行动灵活调整策略。例如,对钨、碲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直指美国国防和高科技产业的软肋,显示中方具备进一步反制的储备工具。
四、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短期博弈与长期竞合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伸,试图通过短期强硬手段换取谈判优势。然而,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远超美加、美墨关系:
1. 经济依存度:中美互为重要市场,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保持约6000亿美元规模。尽管特朗普试图以关税迫使产业链转移,但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存量利益和供应链黏性使其难以迅速脱钩。
2. 政治意图叠加:特朗普内阁对华鹰派占据主导,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手段。然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区域自贸协定(如RCEP)加速市场多元化,削弱了美方施压效果。
3. 国内政治制约:美国选民对关税导致的物价上涨容忍度有限。特朗普虽声称“阵痛是必要的”,但其支持者中低收入群体对生活成本上升尤为敏感,可能动摇其政治根基。
五、全球经济的未来隐忧与中国的应对之道
若“对等关税”全面实施,全球经济将面临三重风险:供应链碎片化、通胀压力加剧、多边机制弱化。对此,中国的战略选择需兼顾短期反制与长期布局:
1. 巩固产业链韧性:通过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减少对美关键技术依赖。例如,稀土出口管制已显示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掌控力。
2. 扩大国际同盟:联合欧盟、东盟等受美关税冲击的经济体,共同维护世贸组织框架,抵制单边主义。例如,中方在世贸组织对美提起诉讼,旨在争取国际社会道义支持。
3. 深化内部改革:以“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市场,降低外部冲击影响。同时,通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吸引外资,对冲美方封锁。
结语:没有赢家的博弈与理性的出路
历史反复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或许能为其赢得短期政治筹码,但长期来看,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将承受成本上升之苦,而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亦将受阻。对中国而言,此次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多边话语权的机遇。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对抗冲突不应是选择”,唯有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对话,才能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若美方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奉陪到底”的底气与智慧,将成为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关键力量。

张学峰
谈谈关税可能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变化。
第一,美国的关税政策是否有可能引发中美货币战,需要警惕,但是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不一定是有利于中国的好办法。国内股市和汇市期待人民币贬值,危险的不是贬值幅度,而是贬值预期,那些通过人民币贬值可以使市场振作的逻辑经不住推敲,市场实际走势可能是相反,也就是人民币贬值推动资本市场价格走低。市场普遍存在的贬值预期将有损投资利得,不利于资产价格上扬。
第二,A股交易量对股价变动影响在加大,就是交易量越大,价格越可能走低,而不是上涨。A 股尚未达到底部,其实是处在波动上行的区间,而不是在探底的过程。今年股价波动性有可能加强,股价受经济金融多种综合性因素影响,对冲因素很多,总体能够控制在一个估值较为合理的区间内。
第三,港股受美元政策制约,由于内地对香港资本市场投融资需求增大,港股将有一个中性偏强的走势。
第四,重视中美两国利率政策对金融市场行情的干预作用,中国利率政策调整应该考虑到美国利率政策的变化并做出合理应对。